五四小史
1919 年五月二日晚,北京大学的学生们聚于北大西斋饭厅,群情激昂,他们
在讨论当年初的巴黎和会上中国遭到的不平等待遇,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参
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美国在会议中提出了广受各国欢迎的十四点和
平原则,包括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成立国联等一系列和平主张,中国希望借此
解决山东问题,但当中国代表将《山东问题说帖》交由大会,经多方陈述和国与
国之间的相互角力,大会最终决定支持日本方,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
日本,三天后,外交委员会事务主任林长民在《晨报》上发表文章《外交警报敬
告国民》:
昨得梁任公先生巴黎来电, 略谓青岛问题因日使力争, 结果英、法颇为所动, 闻
将直接交于日本云云。
呜呼, 此非我举国之人所奔走呼号, 求恢复国权, 主张应请德国直接交还我国,
日本无承继德国掠夺所得之权利者耶 我政府我专使非代表我举国人民之意见,
以定议于内折冲于外者耶 今果至此, 则胶州亡矣, 山东亡矣, 国不国矣。此恶耗
前两日, 仆即闻之, 今得任公电, 乃征实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 本已决定德人在
远东所得权利, 交由五国商量处置, 惟须得关系国之同意, 我国所要求者, 再由
五国交还我国而已, 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 但执千
九百十五年之二十一款及千九百十八年之胶济换文, 及诸铁路草约为口实。呜呼。
二十一款出于胁逼, 胶济换文以该路所属确定为前提,不得迳为应属日本之据。济
顺、高徐草约为预备合同, 尚未正式订定, 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
日, 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大背景
后人评价五四运动时,总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学生运动,那么它
重要在哪里?五四是一场学生与知识分子发动的政治运动,这场革命基本达成了
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想与政治热情,也让新文化运动加以推广,同时滋
生出类似共产党的一些爱国团体,但其中不同势力对于新文化的态度不同,国民
党的孙中山提倡传统文化,而否定新文化运动,对于五四运动,孙中山则予以肯
定态度,蒋介石的态度很微妙,尽量与之保持距离,但明面上还是予以肯定,共
产党则态度统一,陈、毛对五四运动的评价都相当积极,中共认为:五四运动时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将文化革命推进到新阶段,开启了新民主主义,无产阶
级也从此开始参政,此后成为革命的重要领导。
看向国际,一战激化了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问题,全球范围革命的火花在战
后不久因此被擦亮,先有十月革命的成功,又有朝鲜的三一运动,这些民主革命,
激发了世界各地的工人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五四革命因此而起。西方的思想与
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意识形态,持续影响着近代中国,这些与保守旧势力水火不容
的思想在晚清时传入中国,首先改变了中国青年,借青年之手推翻了清政府和其
他各种站到大众利益对立面的反动势力,受这些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涌现了一
批类似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这样的文化组织,它们作为社会政治动员的
基础,对五四运动能否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外来想的浪潮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凸显出其先进性与优越性,中共已之为
基础成立,许多进步青年因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一些后来成为了党的领袖。
五四运动时,中国有两个政府与众多派系,以大总统徐世昌、段祺瑞为领袖
的北京政府中,各权利达到平衡,使其运作较为通顺,政府中以段奇瑞为代表的
亲日系,梁启超的亲美系借机煽动社会情绪,互相角力,这些派系为利益而始的
争斗,是五四运动的幕后推手之一。
南方政府则在孙中山二次革命及北伐中被分裂,冯国章、阎锡山
陆荣廷等军阀参与权利斗争,这些军政府各拥军队,各自为政,关系交际复杂密
切,这种邦联性质的政府让南方政治变得环境复杂混乱,这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
重要作用。
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通过在中国不断扩展实力来侵占中国领土,占有台湾、
朝鲜等地,侵犯了我国主权。1915 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北洋政府
接纳了其中大部分要求,因保密不力被新闻界得知,从而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情绪,
这种情绪也在之后的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战的发生使欧洲无力把控中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也借此获得了一个
发展的机会,轻工业与商业得以快速壮大,工商阶层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并在
五四运动中成为声援爱国青年学生的主要力量。
开端
1919 年初,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上,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践踏,山东
权益被交由日本,《中国时报》刊登中国代表团所报告之失败原因:“此次中国主
张失败之原因,一由于 1917 年二月至三月间,日本与英法诸国有胶澳让归日本
之密约,二由于 1918 年九月,我国当局与日本政府有‘欣然同意’之山东换文,遂
使爱我者无从为力”,林长民发文呼吁民众‘誓死图之’。
次日晚,北大学生在法科大礼堂举行大会,千余人出席,其他各界和高校也
有代表应邀参加,并由北大校长蔡元培予以私下支持,大会号召救国,要求严惩
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订出四条决议:一、定于次日即五月四日协同其他
兄弟学校齐集天安门举行爱国大示威,二、通电巴黎专使不准签字,三、通电各
省于五月七日举行爱国示威游行,四、联合全国各界一致奋起力争。
火烧赵家楼
五月四日上午十点,各校代表召开碰头会,教育部派人前去劝阻未果,随后,北
京大学等数所院校千余名学生汇集于天安门前广场,开始进行示威抗议活动。提
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前去镇压的军警见势撤离,
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被散发给学生和群众: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
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
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
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
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队伍随后向东交民巷进发,但巡捕房不准学生通过,学生派代表前往美、英、法、
意使馆递送说帖,其中一篇说帖中这样说:“二十一条中日协约,乃日本乘大战
之际,以武力胁迫我政府强制而成者,吾中国国民誓不承认之。青岛及山东一切
德国利益,乃德国以暴力掠去,而吾人之所日思取还者。吾人以对德宣战故,断
不承认日本或其他国继承之,吾国与贵国抱同一主义而战,故不得不望贵国之援
助,请求贵公使转达此意于贵国政府。”但终未见到各国大使。
东交民巷未能通行激起了示威群众的情绪,学生们临时决定前往位于赵家楼二号
曹宅,并于下午四点半到达。学生们在曹宅大门前要求曹汝霖出来解释与日本缔
结密约的原因。门前有数十名军警把守,试图镇压学生的示威,学生们后翻墙打
开大门,却未找到已经藏起来的曹汝霖,只抓住了章宗祥,并殴打了他,随后学
生们捣毁家具、放火烧楼,史称“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前来镇压,并逮
捕了三十二名学生。
返校日
北京政府对于此次运动态度强硬,徐世昌总统下令让军警加强管控,并在五
月七日驱散了国耻纪念日活动,次日训诫教育部并让其整顿学校,五月十四日,
北京政府下令用武力镇压学生运动,五月十八日,日本公使向当局抗议,要求禁
止学生的反日活动并派遣军队到天津、上海、南京等港口巡逻,并施加武力威胁。
五月二十五日,教育部下令让所有学生在三天内复课。
各校校方在短暂调停之后选择与政府对立。五四之后,北京各校集合开会,
重申要求,并邀请到十四所院校校长开会,着手争取被捕学生的释放,也劝学生
们要保持冷静。五月六日,北京各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生联合会。九日,蔡元培
辞职,十一日,教育总长傅增湘辞职,多所学校校长纷纷辞职,北京教职员联合
会因此成立,与此同时,被捕的学生们向法庭提交声明。
罢课开始时,各校自行其是,到五月十八日,学生联合会决定北京高校全体罢课
并上书总统、发表公开宣言,提出六点要求:不可签字山东条约、惩办曹章陆、
挽回蔡傅、撤销对学生压力、抗议日本留学生被捕、重启南北和谈。
五月二十一日,钱能训总理表示学生的要求会郑重进行,随后采取高压手段,这
迫使学生进一步加强组织,并开办类似义勇团、自治团的集会,学生运动从大规
模集会逐渐转为街头集会。
五四运动致此影响了二十多个省的两百多个城市,各地院校的学生纷纷响应,并
成立起了地方学生联合会,六月十六日,上海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华民国学生联合
会。
新闻媒体、社会和工商团体在五四运动中纷纷表示支持学生,各方政治力量也都
表示支持学生,孙中山发表言辞激烈的声明,一些军阀也表示支持和同情学生。
六三运动
六月三日的北京大逮捕引发了上海的罢工浪潮,进而扩展为全国运动,五四进入
一个更激烈、更广泛的阶段,已经不完全是由青年学生领导的社会运动,得名六
三运动。
六月一日,徐世昌总统下令戒严背景,并在之后开始逮捕学生,学生开始出动更
多的人上街,到六月四日,逮捕了上千名学生,政府不得不征用学校来作为临时
拘留所,学生因此出动更多的人在街头演讲,千余名女学生在总统府游行请愿,
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给被关押的学生送去食物。
五月下旬,上海学生与商人、工人积极联络,扩大了运动的规模,使工人运动成
为运动的新的中心,五月三十一日,上海为在五月七日去世的北大学生郭钦光举
办追悼会,十万余名学生及群众参加,北京大逮捕开始之后,上海学生与工商界
领袖开会,走访商店,恳请支持。六月五日,大罢工开始,各地商店纷纷关门,
上海工人也开始罢工,参加人数超过五万人。当天,上海各界成立了全国各界联
合会,罢工浪潮因此扩散到全国。
在全国各界的压力下,政府终于选择妥协。六月五日,军警从校园撤退,六月九
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辞职,随后,钱能训总理辞职,各地的罢工随即停
止。
六月二十日,政府通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改变此前要签约的指示,让他们自
行决定签约。全国各界给代表团发了七千余多封电报,要求其不可签约,巴黎华
侨也组织游行示威,并要求绝对不可签约,代表团跟和会沟通,看是否能签约但
保留意见,不承认转让山东权益给日本相关条款。和会在讨论后决定不予采纳,
代表团一直抗争无果,最后,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后来中国政府与德国单独谈判,签署了《中德协约》,德国政府放弃《中德胶澳
租借条约》所获一切权益,包括胶澳租借地。在几个战胜国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中,
在美国的调停下,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将胶澳租借地交还中国,胶
济铁路交还中国,撤出所驻日军。二月六日,九国签订《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
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又称《九国公约》,声明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
行政之完整,山东问题最终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圆满解决。
毛泽东与蒋介石这样评价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
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
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
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
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
期。
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
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
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
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还
有领导作用。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的东西还要落
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长资
格,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
“我们试看当时所谓新文化运动,究竟是指什么?就当时一般实际情形来观察,
我们实在看不出他具体的内容。是不是提倡白话文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零星
介绍一些西洋文艺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
运动?是不是祇求解放自身不顾国家社会,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
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的介绍和接
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
稚太便易,而且是太危险了!老实说:当时除了白话文对于文学与思想工具略有
所贡献以外,其他简直无所谓新文化。当时所有的新文化运动在他所标揭的“民
主”与“科学”两大目标来说,其本身简直是完全失败!不仅失败,而且将我们中国
固有高尚的民族道德与伦理哲学,完全鄙弃,由是不三不四的思想与各种异端邪
说,一齐传布出来,反而使中国真正的文化,有陷于无形消灭的危险!
日本帝国主义者初则利用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提出所谓“二十一条”,继又迎
合北洋派的武力政策,成立政治借款,更缔结所谓“中日军事协议”,向中国的领
土进兵。日军复擅自攻取青岛,并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路矿权利。这些国耻,
违背我国民的希望,侮辱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
就是这种要求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
有没落的一途。
五四以后,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思想,流行国内。他们对于中国文化,都是只
求其变而不知其常的。他们对于西洋文化,都是只仿其形迹,而不求其精义以裨
益中国的国计民生的。致使一般文人学子,丧失了自尊与自信。...他们的思想和
主张,在客观上是与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应的;而在主观上更并无
什么根,不过是人云亦云。...其结果他们的效用,不过使中国的文化陷溺于支离
破碎的风气。在这种风气之下,帝国主义者文化侵略才易于实施。这真是文化侵
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
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迎来了高潮,半年内涌现了大量的白话文新刊物,正
如毛泽东所说的,五四运动促进了文化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思想的进步,马克思
主义思想随之开始发展,1920 年三月,邓中夏、刘仁静等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
会。五四的时候最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无政府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渐渐
被政治环境排挤,但五四运动引起了苏联的注意,认为五四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四月,共产国际派遣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先后认识了李大钊
和陈独秀,帮助成立了上海和广东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随后马林来到中国,主
持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在五四之后,出现了反基督教运动和反帝运动,苏联带领中共策划并发动了这两
项运动,许多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反对基督教的思想在中国一直
就存在,义和团运动就是其一体现,但此后进入一个不同思想宽容发展的时期,
孙中山等一众知识分子是基督徒,基督教青年会等宗教组织发展很快,中文版圣
经在 1919 年翻译出版,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一次大会随之于 1922 年四月
四日在北京举行。
五四之后中共发起了有组织的反基督教运动,得到青年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回应。
时任共产国际代表利金,拟定了反对基督教的计划,一些青年学生在上海共青团
的倡议和领导下,于 1922 年三月四日成立反基督教学生同盟,设立章程,规定
同盟以反对基督教为宗旨,并在几天后在青年团机关报《先驱》第四期发表特刊,
发布《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并号召全国学生,起来反对世界基督教学生同
盟大会的召开。
五四之后,大城市中的商户开始团结组织起来,并在上海建立马路商界联合会,
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组织之一。